扫一扫
发布时间:2024-04-18 16:33:43 | 浏览:
做了两年多财富顾问队伍招聘和管理,说一些自己的观感。不一定对,或者完全不对。
现在给出这个结论,看起来已经没有意义。但是经历过那一年的管理者,应该深有体会。
疫情始发且没有明确的转好预期之下,高质量人才流动已经降到了冰点。现在回头看,如果在当时采用比较激进的招聘策略,很难收到效果。
后来与同业交流,那一年招聘的大部分前台员工,最后都被淘汰了。而此后的2021年,情况则有明显好转。
对于大范围招聘,大家更多强调猎头网络和人才Mapping,但把握时机真的重要。以前更多关注一年里面的几个重要月份,现在则还要关注更长的时间周期Bwin必赢,和更大的事件性因素。
之前看卢俊分享的《上海中介正在押宝明年三月》,里面提到了房产销售经理招聘的事情,很感慨,其实也是一个提前预估市场、打预备战的过程——链家看好2022年3月份地产销售回暖→新人入职需要3个月时间培训和熟悉业务→于是在12月启动大规模招聘。
资管新规下的财富管理行业转型浪潮,让银行、券商、信托、三方,甚至保险之间打通了次元壁,从原来各自耕耘的小市场,来到一个诸侯混战的大市场。
所有金融机构的痛点都在于,增量业务从哪里来。市场每年增长20%~30%已经非常健康,但指标通常要求50%以上增长,所以,不是你抢走我的,就是我抢走你的。绩优员工的争夺,成了线下业务竞争的关键。这时候你需要考虑一个具象的问题:从哪里招人。
很多时候坐在券商,看银行、保险员工,总觉得与我们有很大差异,不管是职业认可度,还是执业水准上。笼统地说就是文化不同。
差异来自很多方面,比较容易观察到的,或者说表象上的问题在于,券商在队伍管理上很难做到整齐划一。
银行业务多元,但在人员序列上至少有理财经理和信贷经理两类,各司其职。银行的考核、管理规则相对死板,甚至经常被诟病「阶层固化」、升迁周期过长等等,但在管理上看,这其实是一种优势,它树立了严格的秩序感。
保险和三方的业务模式相对单一,没有太多可突破、创新的地方,换句话来说,优势是足够聚焦。员工通常看重激励,展业途径上相对灵活。
券商则同时拥有了多元业务、「行商」、复杂考核激励规则的特征,我们定义的好员工,首先要精于算账,还要资源广泛,专业,有好的服务意识。针对这一点,一些券商的改进方法是,使用「类积分制」,让不同业务的考核语言可以统一;另一个办法是简化业务组合,把不同的业务往同一个方向上归拢(比如X50为代表的组合投资模式,现在已经衍生出了各种变体,如股票50)。
抛开上面谈到的因素,Bwin必赢其实本质上与券商根植的业务环境有关。券商员工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在于,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市场,而不是产品和客户。
市场是波动的、难以预测的,导致业务的定价中枢和形成客户体验的周期不稳定;同时,因为每个人对市场看法不同,可能导致阶段性对公司的主要业务不认可,这样一来,认知上的问题就更难整齐划一。对比银行和保险,这一点非常明显。
当年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证券时,吸收了它的千人顾问团队,后来成为美银财富板块最重要的战略资产。
随着产品销售内卷加重,金融机构在资产端的争夺已经很难体现出自身的差异。市场的持续波动,让那些不因市场动荡而备受冲击的、真正有顾问能力的人脱颖而出。
如果你关注海外的财经新闻,会发现一家公司准备招几十个人的投顾团队,或者某知名团队跳槽,都能算重磅消息。
2022是不是投顾大年,其实不重要。市场在增长,人才需求和人才供应都会起来,这个毫无疑问。
重要的是,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永远是稀缺的。对于在职业发展上有诉求的同仁来说,积累资源、加强学习和自我修炼,永远不迟。
跳槽的话,建议先把内功练好,专业能力提升到位。一个标准,领导说你好不好,放一边,客户对你很满意,这是根本的。
以目前行业情况,以后投资顾问或许还叫投资顾问,人员薪酬差距的拉开,主要靠职级,由你做出来的业绩积分决定,多劳多得。职级到VP及以上,经理级,算营业部中层管理岗。
如果国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成功,有朝一日会看到证券公司比银行大,这是趋势所在。脚踏实地,做好自己,前景是美好的。
晋升空间别想了 跳槽干啥的都有 核心还是抱好大户大腿23333 上限是翘了大户跑
有机会去就去总部 哪怕省分 哪怕核心营业部 晋升空间也很小 就是钱多 同事傻叉纯度低
当然要是想找个工作自己炒股 和 牛市赚个50-100w 那就去吧 牛市发钱还是多的23333